【關於噶當塔 與 阿底峽尊者】
在西藏佛像藝術與唐卡造像的傳統上,印度大師阿底峽(980-1054)的左右兩側常伴有二件象徵物:一件「寶篋」和一座「噶當塔」。阿底峽大師對西藏佛法最大的恩德 ── 於西元1042年抵達西藏後藏弘法,並創建了藏傳佛教噶當派。西元九世紀中葉,當時信奉苯教的藏王朗達瑪(799?-842)對佛教進行了殘酷的迫害,使佛教經歷了二百年的衰微。待阿底峽尊者等多位印度大師進藏弘法,西藏大譯師馬爾巴(1012-1097)等人去印度學法回藏授徒,建立傳承,漸漸地,西藏再次開始了佛法的弘傳。
阿底峽大師與寶篋和噶當塔分別代表著佛陀的身、語、意。「噶」即佛法之意,「噹」即傳承,顧名思義,噶噹塔常用於供養上師,表示身語意的供養象徵物。噶當塔有著鐘形塔基,塔基上有一個帶蓮花座的涅盤塔,象徵十善,下方蓮瓣則表出離心;塔底和塔頂,象徵六脈輪;塔上有十三個傘輪。阿底峽因可以使用十三把寶傘而享有盛名,這使他在精神地位上與佛陀齊名。(另有一說:塔瓶上十三層階梯,代表十三天,因婆娑世界位在整個法界當中的第十三層。)噶噹塔代表了佛法的基、道、果:其為觀想之基,也是深意之道,亦乃廣大之果,整體而言具足了不可思議的功德。
塔身刻八吉祥及八瑞物,底部可裝藏
銅
共有二種尺寸:
● 由於拍攝技術影響與顯示器色差,實際物品與網路商品顏色可能略有不同,將以實際出貨商品為準
限量商品,售完為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