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經》於漢土流行甚廣,不但譯本繁多,且歷代諸家釋論亦為數不少。然《心經》於印度及西藏佛教亦同樣為極其重要的經典,以此為諸部《般若波羅蜜多經》的心髓故。傳統印度與西藏論師說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即有三義:一者,為佛所證一切種智;二者,為現證一切種智之道;三者,為成就此道之教。此即分別為般若波羅蜜多之密義、內義與外義。
近代漢土學者釋《心經》,唯依外義,即由「緣生性空」等教理說一切法空。本書則嘗試打破這傳統,依印度論師說《心經》的傳規,先由修證義(內義)來說,亦即依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等「五道」把《心經》配合「瑜伽行中觀」的修證,是即瑜伽行古學中《現關莊嚴論》釋《般若波羅蜜多經》的傳規;復由般若波羅蜜多果(密義)來說《心經》的究竟義。為明此等義理,談錫永上師乃指導其弟子,把三篇《心經》的印度釋論,由僅存的藏譯本譯為漢文。此三篇釋論,包括吉祥師子所釋的《心經》究竟義、無垢友所釋的《心經》內義、以及阿底峽為無垢友釋所造的釋論。除此之外,談錫永上師復造兩篇疏釋,題為〈般若波羅蜜多與彌勒瑜伽行〉以及〈般若波羅蜜多與大圓滿見〉,分別闡明無垢友釋及吉祥獅子釋所說之《心經》內義與究竟義;又另造一篇〈心經頌釋〉,依藏傳佛教寧瑪派的教法,總說《心經》的修證義及其正果。此外,談上師的弟子邵頌雄以尚有餘義,乃結合近代歐美及日本學者對《心經》的研究,依瑜伽行中觀的體系進一步闡揚《心經》的內義,且因之而譯出蓮花戒的釋論。由是,八篇印度古傳《心經》釋論,本書已譯出其四,讀者藉此可窺見八世紀至十一世紀印度論師銓譯《心經》之風範。
本書附錄,尚有沈衛榮對《心經》漢、藏諸譯的對勘研究,是亦對《心經》於漢藏兩地的弘播與繙譯,提供更深入的認識。
談錫永
全佛文化
2015年7月(初版3刷)
平裝本 / 382頁 / 15x21cm
● 著作權法保護之商品(書籍、印刷品及影音商品等)除有非人為之瑕疵外,一經販售或拆封概不接受退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