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收於大正藏本緣部。該經中敘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,為文殊、彌勒等諸大菩薩開示出家住阿蘭若者,如何觀心地、滅妄想,而成佛道。自古以來,以經中關於報四恩之思想而馳名。
因經名帶有「本生」二字,而被歸入本緣部,但僅在序品略為提及,非主談本生故事,其思想主要是以心為主導。主張一切諸法皆從心地而生,皆從心地而起。
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共計有十三品:序品、報恩品、厭捨品、無垢性品、阿蘭若品、離世間品、厭身品、波羅密多品、功德莊嚴品、觀心品、發菩提心品、成佛品、囑累品。
本經的成立係以《般若》、《維摩》、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、《涅槃》等大乘佛教思想為基礎,再加上攝論宗的唯心說、唯識宗的唯識說而建立三界唯心唯識說。在實踐方面,則主張依從彌勒信仰往生兜率天,教人持守菩薩戒,行十波羅蜜及禪定觀心,並勸修《諸佛境界攝真實經》等所說的三密修行;對在家眾則說報恩行。
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
和裕出版
2013年最新修訂版
精裝本 ‧ 注音版 / 450頁 / 16K(19x26cm)
● 著作權法保護之商品(書籍、印刷品及影音商品等)除有非人為之瑕疵外,一經販售或拆封概不接受退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