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》,簡稱圓覺經,大乘佛教經典,相傳在初唐時,由佛陀多羅在洛陽白馬寺譯出。此經歷來受到天台宗、華嚴宗及禪宗的高度推崇,在漢傳佛教中有重要地位,根據其內容思想,佛教學者將其歸類為如來藏學派的作品。
圓覺一詞最早出現於《仁王護國經》的「圓覺忍」,不空的譯本以「正覺忍」稱之。其次,淨影慧遠的《大乘起信論義疏》,解釋「究竟覺」是「覺心源故,修歸圓覺也」。因此圓覺的意思即是正等正覺、究竟覺。就漢語而言,具足眾德稱圓,照破無明為覺,圓覺即是指圓滿的覺性。
全經一般分作序、正、流通三分。共有十二章,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普眼菩薩、金剛藏菩薩、彌勒菩薩、清淨慧菩薩、威德自在菩薩、辯音菩薩、凈諸業障菩薩、普覺菩薩、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就有關修行菩薩道所提出的問題,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方法。此經在《開元釋教錄》中被列於大乘「修多羅藏」,後收入華嚴部。
唐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 譯
和裕出版
2022年最新修訂版
精裝本 ‧ 注音版 / 104頁 / 16K(19x26cm)
● 著作權法保護之商品(書籍、印刷品及影音商品等)除有非人為之瑕疵外,一經販售或拆封概不接受退貨